<
t3b7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横刀十六国 > 横刀十六国 第469节
    第六百二十二章 旱

    如果没有这场旱灾,姚苌、苻洛这些势力都是信手拈来。

    不过这些人也成不了什么大气候。

    苻洛狂的没边,主动进攻梁国,姚苌擅长阴谋诡计而已,两人都没什么大局观。

    咬人的狗不叫,反而是凉州苻雅有些难对付。

    其一,此人声望颇高,宽仁爱人,受部下拥护。

    其二,氐秦灭亡后,大量忠于氐秦的势力逃奔凉州。

    其三,凉州有大量人口,经过张氏几代苦心孤诣的经营,潜力巨大。

    凉州具备了崛起的所有条件,苻雅反而出奇的冷静,不想苻洛、姚苌这么跳。

    这种人才是最难对付的。

    而李跃想要攻打凉州,就必须先干掉陇右的姚苌、河套的苻洛,所以地缘上,姚苌和苻洛成了苻雅的屏障。

    至于汉中苻方,根本不足为虑。

    要人没人,要粮没粮,这场旱灾过去之后,徐成可以直接从上庸进兵,长驱直入,拿下汉中。

    “自古多难兴邦,这场大旱大蝗之后,我大梁必然更加兴盛。”王猛以为李跃沉默是因为旱灾和蝗灾,所以出言安慰。

    “天无绝人之路,旱蝗总会过去的。”李跃收起思绪,投入眼下。

    这些人已经成了地方割据势力,在大梁面前根本不够看。

    王猛的征西将军府有不少人才,效率极高,加上黑云军助力,旬日之间,征集六七万青壮。

    挖渠灭蝗,忙的不亦乐乎。

    不过更严峻的问题随之而来,随着渭水断流,关中饮水成了一个大问题。

    以前水井还能提点水上来,但现在越来越少。

    军中、百姓每日定量分水。

    至于洗澡则是奢望,到处臭气熏天,连李跃都蓬头垢面,心中有些绝望。

    三天不吃饭,人还可以坚持,但三天不喝水,人就会渴死。

    “将百姓分批迁往蓝田、上雒,实在不行就从武关南下,去往南阳。”李跃嘴唇发裂,也不知干旱什么时候是个尽头。

    蓝田、上雒贴近秦岭,还有几条山流没有干涸。

    而秦岭是华夏的分水岭,秦岭淮河以北,天气严寒,降雨量急剧减少,秦岭淮河以南,则气候温润,降水增多。

    如同此次大旱,近在咫尺的汉中竟然未受多大影响。

    “陛下,喜讯,关东蝗灾已被平息,大河下游、淮水南北已在收割之中。”卢青欣喜来报。

    李跃心中一块石头落地,好奇道:“关东蝗灾如何平息的?”

    卢青赶紧呈上尚书台的奏表,厚厚一摞,都是各州各县关于旱灾、蝗灾的。

    李跃仔细浏览起来。

    关东蝗灾比关中略轻,大梁开放山泽湖泊,百姓多养家禽牲畜,而鸡鸭鹅都是蝗虫的克星,一只鸡一天能吃五六十只蝗虫,一只鸭一天能吃两百多只,鹅胃口比较刁钻,吃的跟鸡差不多。

    如兖州一境,家家户户都养鸡鸭猪犬,鸡鸭猪放养在山泽之中,不废多少粮食,养条狗能协同狩猎。

    加上关东人口繁多,各地官府发动百姓一起动手,蝗灾就这么被遏制住了。

    李跃一拍脑门,忽然想起后世国家出口鸭子帮助邻国平息蝗灾。

    当然,关中蝗灾能平息,跟李跃开放山泽、轻徭薄赋的国策有关。

    关东粮食保住了,问题就不大。

    李跃继续看着奏折,忽然翻到一篇关于道士东方辰的,此人在平原、清河等地吸引不少信众,天师道发展极快,上表朝廷,说他连续三月夜观天象,这场大旱将在立冬之日平息,届时会天降甘霖。

    但凡天灾人祸,这些沙门道门就会大行其道。

    目前看来,此人的路数跟当年张角颇为相像。

    黄巾起义也是借着汉末的天灾人祸崛起的。

    不过已经有三十多名校事府骨干潜入其中,秘密监视着天师道的一举一动。

    好在此人也只是传道而已,并没有什么出格的举动,主要是劝人向善,清心寡欲,以求返璞归真。

    至于他说入冬之日旱灾平息,李跃没当一回事。

    旱灾很快进入最高峰,水井里也打不出水来,牛马多渴死,人也有渴死的,百姓迁往南阳避乱。

    长安也待不住了,偌大的长安只留魏山的一千黑云军驻守。

    李跃望着蜘蛛网一般的大地,叹了一声,也只能带着人马东返。

    算算时间,马上入冬,很多地方整整一年没有下雨。

    今年算是熬过去了,但明年呢?

    古代动不动就出现三年大旱,汉武帝一上位,东海郡大旱三年……

    武帝汉武帝元狩元年,也就是反击匈奴之战开始,一场涵盖关中、豫州、并州的大旱又持续三年之久,幸亏汉文帝给他留下的家底足够丰厚……

    西晋晋泰始四年至五年(268—269)间,雍凉大旱,数十万人嗷嗷待救,司马炎任胡烈为秦州刺史,胡烈残暴,诸族矛盾越发加深,遂引发长达九年的秃发树机能之乱,给了西晋一记闷棍……

    如果此次大旱持续个两三年,梁国虚弱,拓跋什翼健、姚苌、苻洛、苻雅之流都能乘机崛起,以后剿灭他们的难度会更大。

    南边的桓温说不定又会来一次北伐……

    世事多艰难。

    氐秦虽然灭了,但烂摊子更大了。

    “陛下无需多虑,天无绝人之路,旱灾定会过去。”王猛安慰道。

    关中条件不允许这么多人驻守,李跃东返,王猛勒兵数千于潼关,其他人马调往蒲坂。

    “但愿如此。”李跃也只能做到这一步。

    遂与王猛告辞,率军从崤函道返回邺城。

    整体上,关东旱灾比关中轻,一出崤关,还能看到些青山绿水。

    至少将士们饮水没多大问题,黄河断流了,其他河流却还在蜿蜒。

    李跃不从河东走,就是为了亲眼看看洛阳,能否成为大梁的帝都。

    一路行来,处处险关要塞,从军事层面考虑,洛阳八门金锁的格局远远强于邺城。

    邺城处在大平原上,全靠坚固的城池防守。

    梁国强盛,自然没多大问题,不过从长远看,一旦衰弱,问题就非常大,西面并州,北面代州、幽州都对邺城形成居高临下之势。

    要防御的地方实在太多。

    滏口、襄国、巨鹿、黎阳、枋头、上党……

    有时候出问题的恰恰是这些地方的驻军。

    而洛阳却不要这么多的驻兵,有山河之险,同时有运河之利,而不至于闭塞。

    第六百二十三章 雨

    上一次大雨,大大减轻了洛阳的干旱,恢复了不少生机。

    大量人口从关中迁徙而来,沿途皆是村落。

    百姓在官府的帮助下,竭尽全力补种菜蔬和豆菽。

    洛阳气候比关中、河北温润不少,仿佛置身暖流之中。

    石虎在位时,曾征发数十万百姓,大力修建洛阳宫殿,宫殿虽然荒废,略微修葺一番,都还能用。

    城池依旧维持着旧貌,规模不在邺城之下。

    大军进入洛阳才吃上了一顿饱饭,常炜从邺城送来数万只羊,犒赏将士们。

    李跃望着香喷喷的肉汤和烤羊,竟有种恍如隔世之感。

    “今年两淮风调雨顺,依旧是丰收,青齐差了一些,只是平收,户部核算度支,即便明年大旱,也能撑过去,不过府库没有任何积余。”卢青禀报道。

    李跃点点头,这大荒的年景,只求国家安定,百姓不饿死就行了,其他的别想了。

    “这是尚书台应对灾情的奏折。”

    李跃接过,打开浏览。

    经历如此严重的天灾,梁国朝堂总结出了很多经验。

    如设立粮草,提倡节俭,减轻徭役以鼓励百姓蓄养家禽,修建全国性的直道和驿站,方便百姓迁徙,以及物资的转运……

    开国之初,朝廷比较高效廉洁,虽然也有明争暗斗争权夺利,但总体上还在可控范围之内。

    无论什么派系,都还能以社稷百姓为重。

    那些喜欢勾心斗角的老牌士族都衣冠南渡了,梁国朝堂的总体气氛还是积极向上的。

    当然,这其中也有鸿胪司、校事府的功劳,二者一明一暗,起到了监督的作用。

    地方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李跃的耳目。

    除了黄河下游、淮水南北,今年一个比较显眼的地方是辽东,今年向邺城输送了五百万石粟,大大缓解了中原的饥荒。

    周牵去了哪里,哪里就成了大梁的粮仓。

    加上这场旱灾,河北迁去了不少人口,辽东呈欣欣向荣之状,尤其是围绕渤海,兴起了一大片的新城池。

    若不是这场旱灾,梁国早已进入蓬勃发展期。

    在洛阳住了十余日,感觉还不错,百姓对李跃这个皇帝比较亲近,总有人献粮肉钱帛等物。

    中原士族大多南下,只有一个荥阳郑氏,河北却有崔、卢、刘、高、申等豪族,随着大梁的崛起,他们也越来越强盛。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