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3b7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横刀十六国 > 横刀十六国 第385节
    至于桓伊,大有儒将之风,音律兵略,冠绝一时,颇有周公瑾遗风。

    两人在尚武堂这么长时间,也该给他们机会。

    将领是一个帝国的脊梁,最好形成一个梯次体系,名将多了,互相制衡,反而不易生乱。

    如曹魏那般司马懿鹤立鸡群、万马齐喑的格局才最危险。

    “慕容令、桓伊何在?”李跃询问道。

    刘应道:“二人皆为皂衣郎,一人巡视中原,一人巡视青徐。”

    慕容令是质子,桓伊北上的目的也不太单纯,作为重点关注对象,他们背后各有校事盯梢。

    而放他们出去巡视,也是尚书台同意的。

    让他们见见梁国治理的如何,能收一收他们的心。

    “再增一路西军,诸葛侃、慕容令、桓伊为将。”

    “唯!”

    诏令拟好,送达尚书台,常炜又苦着一张脸来劝谏。

    三万骑兵北上,虽是轮流出兵,但规模也不小。

    出兵漠南要得到尚书台的配合,然后才可以送达兵部安排出兵计划,户部准备粮草。

    “令君,此乃一本万利之事,只用兵漠南,不会动摇国本。”

    如果是别人,李跃眼珠子一瞪,也就退让了,但面对常炜,只能客客气气。

    他有他的立场和难处。

    好在他不是一个执拗之人,而且是柔然诸部先动的手,如果不施以惩戒,幽州的屯垦也就玩不下去,阴山牧场更弄不下去。

    江淮丰收的粮草通过运河陆陆续续送达邺城,维持三万骑兵问题不大。

    见李跃连玉玺都盖上了,常炜无可奈何,“此战不可超过两个月,三万骑兵,八万战马,损耗非小。”

    “就依令君所言!”李跃哈哈一笑。

    两个月时间,足够把漠南犁一遍。

    说不定回来时,不止八万战马和三万人。

    并州那边也双管齐下,诸葛侃、慕容令、桓伊率五千骑从河东出兵,与慕容垂一同扫荡河南地。

    喂到嘴的肉,拓跋什翼健不吃,李跃只能自己吃。

    第五百零七章 投敌

    淮北归入大梁虽然不到四年,但在周牵的治理下,早已成了一片沃野,成了梁国的粮仓。

    淮河两岸的粮食通过漕运可以快速输送至邺城。

    桓伊骑着青驴,晃晃悠悠从北向南,说是体察民情,更像是游山玩水。

    百姓都要么忙着开垦荒地,要么忙着捕鱼打猎。

    而地方官府比百姓还忙,整天撮合成年男女成亲,鼓励生育。

    毕竟人口增长直接跟政绩挂钩,县令们最是热心。

    豪强们前所未有的老实,稍有不法,一旦被人告到官府,官府红着眼闻着味就来了。

    这些官员都是朝廷委任的流官,与地方没有利益关联。

    国策上虽然没提抑制豪强,但这些早已是心照不宣的东西,地方官吏想要爬上去,有两种途径,一是靠政绩,老老实实劝课农桑,鼓励生育,另一条则是打击豪强,获得朝廷的赏识,如当年王猛一般,直接出将入相。

    豪强也要过日子,谁也不想提着脑袋杀来杀去。

    梁国减免赋税,他们也享受到了好处。

    而且朝廷也没禁止他们开垦荒田,只要登记在册,按时缴纳赋税即可。

    正当途径,合法规则下,能得到各自的利益,违法成本太高,自然就都遵纪守法起来,根本没桓伊这个皂衣使什么事。

    干脆一心游览山河起来,寻访山野隐士,日子倒也快活。

    不知不觉就渡过了淮水,来到合肥。

    战场上的血迹早已消散,遍地的尸体早被收敛,才三四个月,便荒草漫天。

    望着南方天边的连绵青山,心中不免惆怅起来,一种荒芜感在心中漫延,仿佛也生满了野草。

    南边有他的故国,有他的故友,还有他的家人……

    桓温北伐失败,梁国蒸蒸日上,江东内忧外患,如此下去,能支撑几年?

    桓伊在讲武堂最欣赏的一句话便是:兵者以战为本,战者以政为本。

    梁国的强大绝非战力,而是政通人和。

    咴——

    胯下的青驴打了个响鼻,似在提醒他到地方了。

    桓伊抽出长笛,清脆婉转的笛声在田野间响起。

    淝水之上,水草之中,一条小船悠悠划出,船首站着一人,虽穿短褐,但从他脸上的刀疤挺拔的身姿,不难看出是军士。

    “桓参军,在下檀玄奉命等候多日,快请上船。”

    桓伊下驴,靠近河边,却没有上船,“北伐失败,伊未完成使命,回不回去已不重要,有书一封,还望回呈建康。”

    留在梁国一年,不知不觉被北国的朝气感染,不必勾心斗角,做好自己的事便可。

    这一年来,桓伊音律和武艺大有长进。

    而邺城之中,同样有他的同窗和袍泽。

    回到江东有什么?

    桓温北伐失败,耗尽了江东数年积累起来的元气和精力,虽然荆襄、建康两边妥协了,但舔舐好伤口之后,下一轮的内斗会重新开始。

    桓温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江东内斗的根源也就无法清除。

    东晋立国距今也才四十年,权臣此起彼伏,内乱不断,一眼望到了尽头,桓伊有些厌倦这种日子。

    即便桓温被压制下去,以江东目前的状态,会有方温、李温取而代之。

    江东是在士族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而梁国是在血火间一刀一矛杀出来的……

    桓伊今年刚过二十,胸中自有建功立业抱负。

    天下间能让他一展所长者,唯有大梁。

    以他的家世和出身,如今的江东难有用武之地,除非熬上个一二十年,或者投靠桓温,才有那么一丝希望。

    “桓参军莫非要投敌?”檀玄目光陡然锐利起来,手按刀柄。

    “我奉命北上,本来就是投靠北国,如今朝廷都认大梁为上国,何来投敌之说?”

    桓伊神色从容,没有丝毫畏惧之色。

    袁真投梁对江东冲击极大,明眼人都知道袁真是内斗的牺牲品,被双方抛弃,换做任何人,都会选择投奔梁国。

    檀玄手中的刀抽出半寸,盯着桓伊,“投敌就是投敌,休要狡辩!”

    “我在大梁,他日说不得能劝阻陛下南征,为江东多争取几年国祚,阁下若觉得是投敌,那便是了。”桓伊神态依旧从容,潇洒的张开双手,仿佛在等待檀玄的刀锋落下。

    不过刀最终还是合上,无力的垂下,桓温北伐大败,梁军饮马长江,窥望建康,虽然退走,但狠狠动摇了江东的士气和人心。

    对同样是华夏王朝的大梁并不抵触。

    檀玄接过桓伊手上的书信,贴身放好,“梁军戒备森严,此非久留之地,既然如此,在下这就告辞,阁下在大梁好自为之!”

    桓伊轻轻点头,“我已被校事府盯上,阁下万不可走水路,先西去六安蛰伏数日,然后走淮西,至南阳而下荆州,方可逃脱追捕,返回建康。”

    檀玄一脸惊讶之色,拱手一礼,“多谢,在下明白了。”

    桓伊翻身上驴,向东吹笛而行,没走几里,迎面撞上十几骑,为首一人,异常雄壮,杀气腾腾,“汝便是桓伊?”

    骑兵四散围拢,堵住桓伊所有退路。

    不过桓伊没打算逃,真想逃走,也不会故意吹笛,吸引追兵,“桓伊何德何能,竟能劳烦邓将军亲至。”

    “哦?你竟能认出本将?”邓遐脸上的惊讶之色冲淡了杀气。

    “邓将军拔剑入水斩蛟而出,名震江东,伊早年游历洞庭,如雷贯耳。”

    几句话大大消解了邓遐的敌意和杀气,只要桓伊没有南逃江东,邓遐无论如何都不能动手,校事也只是说缉拿,而非斩杀。

    邓遐最近意气风发,不仅封侯,还直接提为右抚军将军,与黑云大将平级,对朝廷的任何事都异常重视,所以亲自领人前来。

    “朝廷有诏令至,阁下请随我回合肥。”

    人找到了,也就没什么大事,就算有,也是校事府来管。

    都是江东北投之人,邓遐天然对桓伊生出亲近之心。

    “唯。”桓伊拱手一礼,跟在邓遐身后,一起回返合肥。

    一路有说有笑,论断天下形势,古今趣闻,烦闷时吹笛解乏,令邓遐大为佩服,竟然改成“先生”起来……

    第五百零八章 联姻

    檀玄并未完全听从桓伊之计,在六安躲了数日,逃过校事府的搜捕后,从弋阳南下,穿过大别山,至武昌,然后顺江而下,返回建康,将信送到谢安面前。

    谢安好游山玩水,好结交名士,与王羲之、许询、支道林、桓伊、孙绰等人交游。

    桓伊北上邺城,一是为了浏览北国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其二,则是为了窥探梁国形势,恰巧赶上文英会武英会。

    索性就潜伏在邺城。

    “大梁之盛,譬如朝阳,广明大街,杨槐葱茏,下驰华车,上栖鸾凤,英才云集,百姓安康,内有勤勉之士,外镇虎狼之将,胡风尽扫,四方用命,百夷俯首,诸国称降,汉魏以来,未有如斯之气象也,兄若有匡济江东之志,宜速也,十年之内,弟定使北锋不南向……”

    桓伊本就是文采斐然之人,信很长,除了北国见闻,还总结了不少梁国的各种制度,江东可以借鉴。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