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3b7小说网 > > 历史观影从景帝开始 > 第247章
    哦,不是从来没有见过。但是他很有可能,不多少时间,就没办法再见了。

    沉默着扫射,他的目光最后落在朝他望来,向来严肃地不苟言笑,此刻却染上了忧色的脸。

    “……朕本来还以为,那句年寿不丰里头没有朕的存在呢。”

    赵顼开口,说出话的语气竟然还能带着点轻松,好像在和自己器重的大臣唠些家常般地和煦。

    只有他脸上僵硬的笑意,泄露了他真实的情绪。

    “现在看来,朕果然是正宗的太宗血脉?”

    所以才落得个什么,赵家祖传多病?

    【既然话都讲到这里了,我们干脆把熙丰变法里头的科举改革也说了吧。

    怎么说呢,宋朝这两场改革,带头人物给出的方案多少都带点理想主义的色彩。听上去很让人动容,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到底有一些虚无缥缈没考虑好不够“实干”的地方。

    王安石变法里头体现得比较明显的是经济政策的部分,庆历新政体现的最明显的就是科举改革。

    可能有人听了前面的话会问:

    王安石变法,不也改了取士之道吗?你为什么不说王安石的科举改革离谱呢?】

    沉默的范仲淹,此时倏地抬起了头。

    他想知道,自己的后辈改革的时候,是怎么避开他走的老路的。

    【那是因为王安石和范仲淹,对科举考试本质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范仲淹理想主义地将其定义为——选拔人才的渠道。

    他希望的是通过科举考试,将世上所有的人才都笼络到朝廷之中,达成一种“野无遗贤”的理想状态。】

    “荒谬——怎么可以这样评价范公?!”

    有支持范仲淹的官员当场就变了脸色。

    这句话表面看上去没什么可以指摘的地方,好似还在称赞范仲淹理想的高远。

    然而在座这些文人哪里不懂这些文字底下的闹剧。

    野无遗贤——除了《尚书》中的原句,它更是唐朝奸相李林甫用以忽悠玄宗的闹剧。

    在这样的语境中出现,更显出微妙的讽刺。

    但是被隐晦指摘的存在,范仲淹却毫不在乎。

    他只专注地看着,看着天幕。

    【而王安石却不同。

    他把科举考试,当做一场淘汰赛。】

    淘,汰?

    神宗朝的官员俱是一愣,求知的目光齐刷刷望向了变法主持者本人:他们又不是王安石肚中的蛔虫,哪里能在对方还没提出的时候就猜到他打算怎么干。

    但是王安石闭着嘴,没说话。

    王安石:不确定,再看看。万一未来自己改进了呢。(谨慎)

    【从结果上看,两人的做法好像没什么区别:不都是选人嘛,选出一波优秀的人才啊?

    然而实际上,王安石的认识才更接近于科举考试自草创构想时期开始,最核心的目的——

    太宗皇帝那句“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人才有很多。

    王安石是人才,但是司马光、张载、苏轼、苏辙等等,所谓保守派的人物,就不是人才了吗?

    当然是啊。哪怕后者和前者的政见针锋相对,也不妨碍后者中的人物,名声同样彪炳千古。】

    冷不丁被点名的司马光,此刻却怔住了。

    感觉到自己的背后,保守派官员的眼神几近灼热到实质,他却没什么回头面对的欲望。

    和王安石本人神交已久,知道对方是个实打实的品格高尚的君子人物,对此怀揣着不少好感的司马光,反复地将那句话看了几遍。

    司马光:不是,怎么我成保守派了??

    我也很希望能够变法的啊!我也希望大宋能够变得更好的啊!

    我凭什么反对介甫啊!

    【但是这些人才,这些反对王安石实施新政的人才,难道会是王安石所需要的吗?

    ——当然不是啊。

    不是,那就得被淘汰。

    这就是为什么,王安石的科举改革一定要搭配三舍法,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搭配那本他自己编撰的《三经新义》。

    这是第一层的筛选,目标是筛选出和自己目标观念较为一致的人群。

    至于人才选拔?

    提拔中下层官吏中真正的实干人才去啊?

    不会吧不会吧,不会真的有人指望,读圣贤书能培养出什么绝世人才出来吧?不会真的有人指望这些进士,仿佛我们现在在象牙塔中养出来的愚蠢得清澈的大学生,能有什么特别优秀特别突出的实干本事吧?

    王安石可是个考中第四名之后,却不屑于留京参加入馆阁的机会,直接要求上头把他外放去地方的人诶!】

    范仲淹:……

    这……

    因为出身寒门,所以压根没想到科举考试考出来的进士中也许有不少只会读书的范仲淹:。

    大意了.jpg!

    第118章

    “大学生?”

    赵匡胤脑瓜子转的飞快,勉强把这个名词和太学生对应上,陷入了沉思。

    后世人,听起来也像是个大学生的样子吧?怎么损起自己来竟然还不遗余力的呢?

    武人出身,就算选择重视文官力量,然而本质上还是带着点对纯粹读书人下意识轻视和排斥的赵匡胤倒是不难理解对方的观点,甚至还因此对那王安石更多了几分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