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3b7小说网 > > 历史观影从景帝开始 > 第240章
    就因为其职责的重要性,不少掌书记还和节度使接近同吃同睡,是要和节度使家里人见面的“入幕之宾”。

    至今杜太后见了赵普还喊的是赵书记呢。

    赵匡胤&amp;赵光义:虽然则平有的时候确实没干什么好事,但是他已经够能干了……(无辜)

    大臣:……呸。

    就有熟悉当年赵匡胤时期朝堂的大臣,小声和身边人抱怨起来:“太/祖皇帝曾经对那位称赞过前枢密直学士冯瓒是当世罕有的奇材,想要重用对方。”

    被抓住抱怨的官员对此倒不熟悉,渴望吃瓜的眼神一下子亮了起来,无声催促着故事的后续。

    那老大人也就冷哼一声:“那位可不就嫉妒了?”

    “冯瓒最后是被流放到沙门岛的。”

    他意味深长留下这样一句话,转过身正对上赵普带着狠意的目光,颇为无辜地露出茫然之色来,好像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宰相看上一样。

    笑死,仕途本来也就这样了。赵普多聪明的人啊,能踩着赵家兄弟的底线挤兑对家的存在,哪里会冒着让赵光义跟他翻旧账的风险针对他。

    摆了,不如吃瓜。

    【除了他以外,被称为宋朝贤相的王旦,办事依照的都是祖宗之法,面对真宗搞得天书封禅这样的荒谬事也没能大胆劝谏。】

    这就尴尬了。

    赵祯默默地揣起了手。

    王旦是被他塞进去给爹配享庙廷的。

    底下的大臣也看出了皇帝的尴尬,试图给王文正公挽一下尊。

    “封禅之前契丹突然奏请每年另外给予钱币,是王公提出以微小之物轻视对方,将岁币中的各种物资各借三万给契丹,并且晓谕在第二年岁给额内扣除,让契丹感到惭愧的。”

    “第二年又大度地免除了契丹去岁曾经借走的六万金币,仍然按照常数给予,体现了我们大宋的大国风范……”

    说、说不下去了——!

    本来努力挽尊的臣子扭曲着一张脸,掩面无言继续。

    他原本还想进一步阐发说这是大国仁义之风,然而后世人那句大怂简直有毒吧!

    怎么,怎么越说……

    越说越感觉,这样做就是很怂呢……

    另一个人试图接力:“西夏李德明当年来书,明着说百姓饥荒,求取粮食一百万斛。其实是恶意勒索,违背了刚刚缔结好的盟约。百官都请求下诏书斥责对方,是王公请求敕令官吏备办粟米一百万斛于京师,命李德明来取。对方接到诏书后因此惭愧下拜!”

    这个例子就比上一个好多了,最起码前面说不下去的宋臣大声支持了起来——尽管他也不知道自己在胡言乱语些什么。

    “此乃不战而屈人之兵,有宰相胸襟啊。”

    额,暗地里威胁对方要是能耐就自己攻进京城来取,应该算不战而屈人之兵吧。

    【同为真宗宰辅的李沆,有圣相的美誉,被史书称赞其“正大光明”,王夫之更是评价他为“宋一代柱石之臣”。】

    赵祯:……

    这位也是他给他爹配享的。

    但是这位挽尊起来,对于宋朝大臣来说,就比王旦轻松多了。

    “当初正是李文靖公有真知灼见,先见之明。对王公说一定要让真宗皇帝多见识四方苦难,不要耽于太平之景,更不可与敌国讲和,否则会有动土木、兴甲兵,向宗祠求福等事发生。”

    “可惜王公没听李公之言啊,否则焉会有澶渊之事,更怎可能有天书封禅之事……”

    虽然说的是先帝的坏话,这些大臣表现得却都很从容:

    今上脾气是真的挺好的,甚至能够做到唾面自干的地步。在他面前说一说先帝确实干过的破事,也不会怎么样的。

    事实也正是如此,赵祯只能咳嗽了几声,算是平息朝堂。

    【结果坚持以清静无为治国,沉默得被称为“无口葫芦”,对事情不置可否。】

    宋人:……

    啊这,这……!

    第114章

    赵匡胤都被这前后的反转刺激地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作答。

    这……好像确实有点,不太对头的意思了吧?

    —

    赵煦:感情他们比较喜欢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从小见证的是两党官员党争局面,听闻的是新党旧党之间矛盾重重的哲宗皇帝沉默了。

    他虽然博览群书,然而到底没什么兴趣去看本朝官员私人的八卦。对于皇帝来说,官员留下的政绩和能力,也远比别的评价来得重要。

    于是这也是他第一次发现宋初官员的奇妙特性。

    “从不爱找事到什么事情都能跟皇帝掰扯顶撞几句……”

    他神色颇为复杂。

    他们到底是经历了什么啊?仁宗皇帝的好脾气吗?!

    【这样的“无为”风气,因为和道教这一宗教组织相结合,对于思想界的影响也就比之前面信奉黄老之术的朝代来的更大。

    再加上宋代前期官员大多经历过五代战乱,很多人也就因此秉持了动荡中只想保全个人富贵,不思进取与天下众人的独善其身的观念,朝堂上的风气也就更为保守,趋向因循苟且。】

    宋初官员们很难不老脸一红。

    被人公然揭穿自己贪图富贵的小心思,总是让这些读过圣贤书,口头上还记得道德仁义礼义廉耻的文人有些窘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