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3b7小说网 > > 历史观影从景帝开始 > 第177章
    “——难道是在极东之处的国度?所以才会认为自己是日出所在的地方?”周瑜沉吟了一会,也认可了这个猜测:“很有可能。我们东去是一片汪洋大海,原本以为除了零星岛屿没有什么存在。”

    “很可能其实海的那边亦有国度与文明,只不过海洋辽阔,我们此前未曾发觉。”

    他们都默契地忽略了那个此时叫做倭国的存在,毕竟日本这个名字含义,听上去多有文化啊。哪里是现在那个碎成一片的岛国想得出来的呢?

    并且就那块地怎么能称得上日出之地?和他沟通怎么称得上远销海外?肯定另有其地!

    两人兴致勃勃地对视一眼,都在彼此眼中看见了摩拳擦掌着的兴奋。

    “后世人都说了我们东吴的铜镜可以抵达那个叫做日本的地方——”

    “——那么我们有生之年一定可以发现那处!”

    君臣二人一唱一和着,最后哄然笑作一团。

    预备计划:向着东方去。

    【所以既然东吴自己的铸币业不够支棱,作为一个商品经济也相当繁荣,“浮船长江,贾作上下”,到了后期商人阶层甚至能富有到“货丰巨万”,“竞其区宇,则并强兼巷;矜其宴居,则珠服玉馔”的政权,它对于货币的需求也就庞大到必须有足够的来源补充。】

    孙权脸上的笑意消失了。

    他听得出来,后世人在讲到那商人阶层生活的语句之时,咬词都带着点辛辣的嘲讽之意。

    它确实在夸赞东吴的富庶,富庶到商人竟然能够进行那般奢靡的享受。

    可却也并不妨碍它讽刺,不妨碍孙权听见之后,原本都有些沸腾的情绪,霎时被按压下去。

    一向倡导朴素节俭之风,未来甚至干出了迁都建业但是并不修筑宫殿,就住在原本的将军府上,直到房子都腐朽损坏了才勉强说把武昌宫的建材拆下来新建宫殿,这样看了都不知道该说他是节俭还是恋旧还是抠门事迹的吴主,这时是真的拳头都跟着硬了。

    你说商人有钱,怎么用是他的自由,孙权没法干涉?

    ——都为了修建房屋兼并巷里了,哪来那么大的理啊,他们配吗?都珠服玉馔了,这是挣了多少钱啊,交足税了吗?

    “……后世子孙没用啊。”

    反正自己背锅是不可能背锅的,孙权也不觉得自己可能放任一堆大商人在自己眼皮子底下过得这么舒服。

    有钱有地是吗?国家目前北伐需要赞助,麻烦你给钱支持一下我们至尊的北伐事业,如果事成您将有幸得到在中原地区继续经商扩大市场的机会。

    如果失败了?如果失败了那都是我们整个江东的遗憾了你还要什么好处!

    理直气壮.jpg!

    第82章

    【蜀汉的货币也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被东吴政权,也许是有意,又或者只是单纯顺应着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被引入进来,成为了东吴地区也可以通用的一种货币。

    按照常理来说,这种情况其实是比较危险的。

    作为货币输出方的蜀汉,相当于直接把握住了国际货币话语权,在货币上面掌握了一种,起码在南方得以保持住的货币霸权。

    而身为蜀汉实际掌权者的诸葛亮也并不是什么读书读傻了的儒生,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一个在蜀汉自身自然条件处于相对劣势前提下,依旧能够攒出几次北伐军资来的经济学家。

    他当然也不可能轻易就忽视了这种优势。】

    原先不好的预感成真了。

    孙权的脸色进一步地阴沉下来,那种自身命脉为他人掌控的微妙和不适,如同针扎一般细细密密地刺在吴主的心上,跟着每一次呼吸压抑。

    “不要提前开始着急。”

    周瑜寒着脸色,伸手按在了他的肩头。

    “后世人的口风,听上去那种事情并没有发生。”

    面容英俊的青年,原先脸上那份因着水土不服而透出的惨白,此刻已然荡然无存。

    他沉着眼眸,英气而锋利的神采熠熠着在眼神中明亮。

    “他们蜀汉内部,不也有着问题吗?”

    一语道破,他极辛辣犀利地开口。

    —

    清风随着手中羽扇的摇动,徐徐吹拂着还有些发烫的脸颊,诸葛亮静静地听着后世人的论述,原本平淡无波的表情,最后和缓了下来。

    他叹了一口气。

    “民生多艰。”

    不用彻底点明,他已经在心中给出了答案:

    蜀地本就人员稀少,用后世人的话说,粮食种植潜力并未完全被发挥出来,那粮食的供应恐怕本身就有几分艰难。

    再加上蜀锦的制作,利润之高甚至足以成为经济支柱之一。

    那得是多大的规模——又得是多少的人力呢?

    织锦缎的人,你怎么还能奢望,他还能继续参与进粮食的耕种当中呢?

    天幕闪了闪,好像应和了他的话语。

    【但是蜀汉的人口本就稀少,尽管南征南中之后,得到了包括人口、土地、金属资源等大量的战略性资源的补充,可依旧算不上全然充沛。

    在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姜维先后辅政的时期里,蜀汉政府依旧要迁徙人口补充广都、新繁、绵竹,这些成都平原膏腴之地,也就变相证明了,哪怕是土地最肥沃的地区都没有完全开发,处于一种劳动力人口短缺的状态。】